音乐和建筑之间存在着共通的美学信息和美学法则
建筑艺术塑形于空间之内,音乐艺术流淌于时间之中,一个表“象”,一个展“意”,看似不同形态的艺术呈现,却在形式上有着相同的节奏韵律感——它们都是在空间与时间的扩展中形成的艺术。
在我国,建筑的“筑”字,最早指一种古老的乐器。在我们先人眼中,建筑如同巨大的乐器,能巧妙演绎自然的声音,让人们产生奇妙的听觉体验。其实,将声学原理引入建筑设计中,整个建筑的确就能变成一个巨大的乐器。比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在建造中巧妙采用了声学中的传音原理,会产生“回音”效果,而且声音悠长,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回音壁俨然成为一个“大乐器”或者一个音乐建筑。
在国外,黑格尔曾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也曾说:“建筑所引起的心情接近音乐的效果。”这说明,音乐和建筑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密切关联以及共通的美学信息和美学法则。
如果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便可从音乐中或者说从乐谱中看到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相似之处。
建筑虽然是静止的,但它有高低、起伏、疏密、间隔等变化,这种变化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渐强、高潮、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强烈的旋律感。
音乐和建筑之间共通的美学法则,使建筑师和音乐家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启发,也使建筑艺术和音乐艺术可以互相“移植”、互相借鉴。
古建筑不仅是砖、瓦、木、石等材料的物理组合体,还是一种历史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能够为音乐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音乐作为一种抽象艺术,可以较好地表现古建筑背后的思想、文化与历史,带领人们通过音乐语言感受古建筑的魅力。
古建筑背后的文化通过音乐作品得到阐释和传播
一座古建筑往往是某一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其一木一瓦一柱均记录着历史的更迭、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同时,不同地方的古建筑各具特色,反映了各地的气候环境、地域文化。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洋环境影响,其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如福建土楼、广东客家围屋都是沿海地区建筑的代表。北方的古建筑又是另一种风貌,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庄严肃穆的孔府孔庙便是其中的代表。那么,如何用音乐讲述古建筑的故事、表现古建筑背后的文化?
跟古建筑一样,民族民间音乐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一个地方的民间音乐与古建筑,它们背后的地域文化是相同的。因此,创作中,有的音乐家会以人们熟悉的民间音乐为基础,通过现代音乐语言表达人们对古建筑的独特感知,赋予古建筑特殊含义。比如,由北京民族乐团打造的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以北京特色曲调为音乐语汇,让听众在变化的节奏与音韵中,感受钟鼓楼、永定门、神武门等古建筑背后的人文韵味和文化内涵,进而领会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音乐作品与古建筑在结构上有相通之处。除了选用极具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作为表现手段,音乐家还会根据古建筑与音乐在结构布局与节奏韵律上的相通性来建构作品,以音乐结构的布局展现古建筑的布局。取材于福建土楼的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就通过对称性的调性结构布局展现土楼铺展开的扇形对称建筑结构。同时,作品还将个性化的声部结构与灵动的旋律结合,运用《新打梭镖》《唔怕山高水远》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客家山歌独唱、树叶独奏等多种艺术形式,在现代交响乐丰富的音色变化中展现土楼的层次感与色彩感。
古建筑是砖、瓦、木、石等不同材料的组合体,而音乐作品尤其大型交响乐作品的演奏往往也是不同乐器相互组合或配合的结果。因此,利用乐器音色的不同,将不同乐器有机组合,能够构筑起立体化的音响空间。这种立体化的音响空间与古建筑在感官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听众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看到”古建筑、“触摸”古建筑,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古建筑“听到”音乐的旋律。比如,上海民族乐团推出的民族音乐会《紫禁城》,用古老的编钟叩响悠远的金石之声,再现了紫禁城600年的沧桑历史;用弹拨乐器演奏呈现了紫禁城建筑木结构的灵动与精巧,表达了对先人精妙绝伦建筑技艺的赞叹。又如,民族音乐会《长城》,通过多元化的民族器乐呈现和不同音响的组合,既塑了长城的“形”,又铸了长城的“魂”。打击乐的有机组合表现了长城的磅礴气势,清逸的小提琴、中提琴、二胡的揉弦与颤音再现了长城的细腻,长线条、长气息乐句塑造了长城的绵延和壮丽……可以这么说,通过现代音乐作品,长城这一静态的古代建筑不仅“活”了起来,而且变得灵动而有魅力,长城的精神内涵、长城背后的历史文化、长城的当代价值也通过音乐作品得到阐释和传播。
“音乐+古建”为年轻人打开走进传统文化的大门
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乃至融合,为挖掘传播古建筑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活化利用古建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
近年来,一些地方以“音乐+古建”的形式策划举办古建主题音乐会,把音乐演出搬到古建筑之中,引导观众以音乐为媒与古建筑展开“对话”。比如,今年7月,“世遗之城”泉州举办的“世遗就在咱厝边——2023古建音乐季”,就选取泉州府文庙与洛阳桥两处古建筑作为主要演出场地。清雅灵动的琵琶声扣人心弦,古朴幽雅的南音让人回味无穷。在别具一格的沉浸式演绎中,音乐与古建筑相映成趣,让观众感受到音乐作品与古建筑共同营造出的历史氛围。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来了,游客来了,古建筑与现代人的生活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其人气得到提升,功能也得到拓展。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凝聚了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从古建筑中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精神。保护利用古建筑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保护,更是对历史和文脉的传承。过去,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经常采用的方式是“修个围栏拦起来”“搭个棚子遮起来”,或者对古建筑缺损的部位修修补补。
对文化遗产而言,最好的传承是利用,最好的保护是发展。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不仅让古建筑在音乐作品的演绎中被更多人“看见”,也让古建筑承载的文化以音乐为载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无论是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还是民族音乐会《长城》,都把建筑上的砖、瓦、石、木化为音符,把建筑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化为旋律,让建筑及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得以乘着音乐的翅膀进行跨时空传播,并在这种跨时空传播中获得恒久的生命力。
更为重要的是,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还为年轻人走进古建筑背后的传统文化搭建起便捷之桥。比如,前文提到的《紫禁城》,就是一群90后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创作出来的。他们用多媒体舞台影像营造变幻莫测、妙趣横生的不同景致,让静态的建筑与动态的音乐有机融合,成功实现对紫禁城从帝王宫殿到精神象征再到建筑瑰宝的文化解读。在《紫禁城》的助力下,紫禁城600年的厚重历史,以年轻化的语态、清新灵动的姿态实现了破圈传播。很多年轻人由此对紫禁城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共鸣,萌生出对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关切和思考。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3日13版)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用现代音乐彰显古建筑之美2023-09-14
- 我国超过3500公里公路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2023-09-14
- 港澳青年新机遇 扬帆奋进正当时2023-09-14
- 躺平绝非人生正途2023-09-14
- 湖北:实现一体联动 共护校园安全2023-09-14
- 中国国家画院六人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 100余件作品展时代气象2023-09-14
- 人民日报金骆驼专访:中哈农业合作不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第一现场)2023-09-14
- 时光小店里的“怀旧零食” 你中意吗?2023-09-14
- 百融云创携大模型成果亮相服贸会2023-09-14
- 两协会倡议:中秋、国庆假期餐饮住宿行业要公平诚信 让消费者出游更舒心2023-09-14
- 权威部门话开局|完善国家水网总体格局 扎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2023-09-14
-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2023-09-14
- 国庆黄金周火车票9月13日开售 预计9月15日为售票高峰2023-09-14
- 物流通道效能加速释放!中老铁路累计运输货物超2536万吨2023-09-14
- 攀附省委副书记当靠山,他与妻子“抱团贪腐”2023-09-14
- 广西通报中学小卖部“天价”租金:终止合同,不再对外承包2023-09-14
- 医保基金“安全”保障新手段!智能监管系统年底前上线2023-09-14
- 四川成都简阳市一工地塔吊顶升过程中发生垮塌事故已致6死52023-09-14
- 君心可期 一起去爱——君康人寿首届客户服务节在京启幕2023-09-14
- 中小银行股权拍卖冷热不均 有银行股权折价仍难觅“接盘者”2023-09-14
- 摩托车市场“价格战”悄然酝酿:终端需求不足 大排量、电动车型成未来角逐点2023-09-14
- 多地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 发力重点产业领域2023-09-14
- 提升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精准性 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支持力度2023-09-14
- 发挥算力产业聚集效应 为数字经济赋予“向智的力量”2023-09-14
- 北交所正汇总研究各方意见抓紧修订转板指引2023-09-14
- 服务业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走进市场看信心)2023-09-14
- 消费金融聚力促消费惠民生 聚焦服务“长尾客群”2023-09-14
- 智能驾驶产业链发展加速推进 国内首条L4级别自动驾驶智慧高速应用在即2023-09-14
- 延兴科技——web版电磁态势展示,支持AFSIM数据驱动,支持标准dis数据格式2023-09-14
- 海丝腾匠心缔造极致好眠,助力全民提升健康素养2023-09-14